被市场遗忘的浓墨宰相—刘墉
刘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,被世人称为“浓墨宰相”,与成亲王、翁方纲、铁保并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他对书法艺术的见地、探索以及所居地位在清代是不可轻易撼动的。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汲取了钟繇、王羲之、颜真卿和苏轼的特有精华,还别有魏晋小楷风致。他书的蝇头小楷以小见大,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,有如铁笔钩岩,丝毫不虚,却又放纵自如。结体干净,秀丽中透出干劲。尤其粗重与纤细缠织在一起,再加上偶尔融入行草笔意,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,就这点而言其实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
☆-刘墉-行书册页(局部)
当然,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不只是小楷,行书也有着极高的造诣。例如他的《行书送蔡明远叙》,此书作运笔圆劲,笔意酣畅,古朴飘逸,方圆兼备,苍润相间。正如《松轩随笔》所言“(刘墉)中年以后笔力雄健,局势堂皇”。这幅作品款署“乙未冬日临,石庵居士”,也充分说明这是刘墉壮年时期书法的典型面貌。
一旦进入刘墉书法世界,就可切身体会,在书法体系里他是泛学诸家,汲取前人用笔精髓,不求形迹之逼真,“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”。书作中融合了赵孟頫的圆润、董其昌的生拙、苏轼的丰肥、颜真卿的浑厚,外似丰圆软滑,实则内涵刚劲,骨肉兼备,脉络分明。尤其是他喜用狼毫硬笔在蜡笺上书写,风貌更为饱满而不露筋骨,墨色浓重沉郁,独具面目,成为一代名手。
作为书坛公认的清代帖学第一的刘墉,一直备受褒贬,从绰号上便可知晓。因其喜欢浓墨用拙,所以时人称他为“浓墨宰相”,也有些人趁机叫他“墨猪宰相”,显然有失公允,暴露出某些人的心怀不爽。以致近年在市场上的表现与其学术地位不尽相符,反差之大是这个级别的书家中少见的。与刘墉同时代书坛另一流派“碑学”大师邓石如相比较,在艺术品市场,早在1995年嘉德秋拍邓石如的书法作品,一件七言对联就能拍到高达20.8万元的价格,用刘墉的单幅万元与其相比,简直难望其项背。但刘墉的书法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已铁定如山,永载史籍,作品也不可能再生。因此,刘墉的作品,特别是代表性的精品,应该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其价格持续走强将是必然的趋势。
清人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记载着这一趣事:翁方纲有一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。有一次,这个学生去看望岳父,正碰上翁方纲在练字,写的还是他练了一辈子的字体,一笔一画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,不改动一笔。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,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,就拐弯抹角地说:“岳父,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,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。您今天给我谈谈吧!”翁方纲放下笔,看了看他的女婿,说:“你回去问你的老师,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?”这个学生真的回去问老师。刘墉笑了笑说:“你回去也问你的岳父,他写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?”这互相间的问话,反映了他们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,一个守旧,一个创新。后来这个故事成了书法史上的佳话。
据说刘墉握笔的姿势也是很奇特的。他在客人面前写字的时候,笔正腕端,采用传统的握笔方法。但是,他自己在内室书房写字的时候,就不论写大字写小字,都转动笔管,飞快地书写。笔随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飞动,像狮子滚绣球一样。他写得兴奋的时候,甚至笔管脱手飞落到地上。可惜,这种方法没有传下来。